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专题研讨会发言

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魅力,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批黄梅戏迷,也掀起了新一轮的黄梅戏热。纵观黄梅戏的发展历史,它从一个乡村黄梅曲,已经成为五大民族剧种之一。这一时期,黄梅戏大师颜凤英可谓功不可没。大师对黄梅戏艺术的细致雕琢,对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,对舞台表演艺术和声乐艺术的孜孜不倦追求,对生活、工作和表演的高尚品质,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。日前,安庆黄梅戏剧院组织业内专家学者,以及颜凤英大师的朋友和,共同纪念和研究颜凤英大师的一生。 王Qiugui (著名黄梅戏评论家): 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,黄梅戏和燕凤英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。 在解放前的第一阶段,黄梅茜和严凤英在压迫下挣扎求生。 1945年前后,年轻的颜凤英选择了黄梅戏。从宫女“报花名”到“宫女挂使女”,从“何谏姑”到“小字典店”,黄梅戏成就了她,她唱黄梅戏。 第二阶段,从1949年安庆解放到50年代中期,燕凤英和黄梅戏在阳光下蓬勃发展。 1952年冬,《黄梅戏》赴上海举办展览演出。这是黄梅戏和颜凤英第一次在上海开腔,并在上海流行起来。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,制作、发行、放映电影《天作之合》,将黄梅戏和严凤英推向了第一个艺术高峰,风靡全国,在海外享有良好声誉。 第三阶段,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,严凤英、黄梅戏自觉追求艺术的推广,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创新。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《太子妃与牛郎》和《织女》。1966年,异常活跃的黄梅戏突然消失了。1968年,38岁的颜凤英突然走到了人生的尽头。

猜你喜欢